紀錄片《在北京的日子》講述的是一個出生在貧窮小村莊的孩子,名叫小華(為保護當事人,特用的化名)生下來頭上就長著一個巨大的纖維瘤,被父母遺棄,爺爺奶奶偷偷撿回來養育。為了給孩子治療,爺爺奶奶帶他來北京,年事已高找不到工作賺錢,就四處乞討攢錢,想等孩子長大一些,可以做手術的時侯入院給小華治療。纖維瘤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越長越大,2004年青山團隊遇見小華時,他已經7歲,頭上的纖維瘤已經有棒球那么大, 遮住了右眼,對視神經的壓迫日益明顯,并且已經影響到腦血管,隨時都會有發生腦溢血的危險。
青山影業紀錄片攝制組的工作人員在2004年遇到的小華爺孫倆,當時兩個人衣衫襤路,正在向路人乞討,但爺孫倆閑下來時一同玩耍嬉戲和諧而快樂,宛然一幅爺慈孫孝的天倫圖。紀錄片攝制組的工作人員很受感動,經過攀談得知爺爺奶奶帶小華來北京已經兩年,為了省錢,租住在離市區較遠的一間不足十平米的平房里,每天坐公交車到市區乞討。爺爺還拿出身份證說:“我們不是騙錢的,想給孩子治病沒錢沒辦法才要錢的……..”(那時侯還沒有任何眾籌平臺)。想到爺爺奶奶這么大歲數本該是安享晚年的年紀,為了孫子不遠萬里背井離鄉來到北京,雖然生活條件非常艱苦,籌錢無望,但兩位老人并沒有愁眉不展,落落寡歡。小華雖然身患重疾,危在旦夕,但也依然開朗活潑,積極樂觀。一家人其樂融融,開開心心得過著每一天。在“天下熙熙,皆為利來;天下攘攘,皆為利往”的當今時代,這便是最樸實最簡單的人間之愛。
在經過允許的情況下,青山影業工作人員經過一年多的跟蹤拍攝,把小華和爺爺奶奶在北京生活的日常紀錄下來,剪輯制作成紀錄片《在北京的日子》,并成功入圍廣州國際紀錄片交易大會。同時,紀錄片《在北京的日子》也引起了廣大社會人士的關注,大家紛紛伸出援助之手。中日友好醫院得知小華的情況后,決定象征性的收取爺爺奶奶能夠承受的費用,由院長周軍親自出診為小華做手術治療。由于小華病情比較嚴重,需要多次手術才能徹底治愈,愛心人士黃阿姨為小華支付后續的治療費用。小華已過了入學年齡,黃阿姨還為小華聯系了教會學校,使小華能夠入學接受系統的學校教育。
上一篇:《飲水思源》公益紀錄片
下一篇:紀錄片《庫布齊企業領袖挑戰賽》